雪梨歌劇院

About 雪梨歌劇院

悉尼歌劇院(Sydney Opera House)位於澳洲悉尼,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,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、悉尼市的標誌性建築。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·乌松,建设工作从1959开始,1973年大剧院正式落成。在2007年6月28日这栋建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为世界文化遺產,從落成到列入僅間隔34年,為少數20世紀落成建築物列入世界遺產的例子。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(Bennelong Point),其特有的帆造型,加上作为背景的悉尼港灣大橋,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。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遊客前來觀賞這座建築。 悉尼歌劇院主要由兩個主廳、一些小型劇院、演出廳以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。兩個大廳均位於比較大的帆型結構内,小演出廳則位於底部的基座内。其中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,最多可容納2679人。設計的初衷是把这个最大的厅堂建造成為歌劇院,後來設計改動了,甚至已經完工的歌劇舞台被推倒重建。音樂廳内有一個巨大的管風琴,是由羅納德·沙普(Ronald Sharp)於1969年至1979年製造的。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管風琴,由10, 500根風管組成。主廳中較小的一個才是歌劇院。由於當初是將較大的主廳設計為歌劇院,小廳被認為不太適合做大型的歌劇演出,舞台相對較小而且給樂隊的空間也不便於大型樂隊演奏。其他附屬設施則包括戲劇院、影院以及攝影室。建造历史缘由建造悉尼歌剧院的计划始于1940年代,战后的悉尼并没有专门场所用于音乐、戏剧表演。悉尼音乐学院的院长尤金·古森斯(Eugene Goossens)游说政府建造一个能够表演大型戏剧作品的场所。当时进行戏剧表演的场所悉尼市政厅对于戏剧表演来说太小了。在1954年,古森斯成功取得新南威尔士州总理约瑟夫·卡希尔(Joseph Cahill)的支持,卡希尔要求要求设计一个专门用于歌剧的剧院。尽管卡希尔曾想将其建得离位于CBD西北方的温耶德火车站(Wynyard railway station, Sydney)更近一点,古森斯却坚持将歌剧院建在便利朗角(Bennelong Point)上。卡希尔于1955年9月13日发起歌剧院的设计竞赛,共收到来自32个国家的233件参赛作品。参赛作品的规定是必须有一个能容下3000人的大厅和一个能容下1200人的小厅,两个厅都有不同的用途,包括歌剧,交响乐和合唱音乐会,大规模的会议,讲座,芭蕾舞演出和其他演讲。评选委员会的成员包括:英厄姆·阿什沃思(Ingham Ashworth)、科布登·帕克斯(Cobden Parkes)、莱斯利·马丁爵士(Leslie Martin)和埃罗·沙里宁。本来评委们已经选出若干件候选作品,然而因故迟到的美国设计师埃罗·沙里宁却从淘汰的作品选出约恩·乌松潦草的设计图。1957年1月29日,约瑟夫·卡希尔在新南威尔士州州立美术馆宣布丹麦设计师约恩·乌松赢得竞赛5, 000英镑的奖金,第二和第三名则分别为马里兰(J. Marzella)、波依斯万(Boissevain)及其搭档奥斯蒙德(Osmond)。此时的乌松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家居住宅设计师,悉尼歌剧院是其第一座公共建筑。乌松1956年在斯德哥尔摩旅行时从一份建筑杂志上得知这个建筑竞赛,在尚未造访过悉尼的情况下,凭借着几个悉尼姑娘对家乡的描述就绘制出这份设计图。直到6个月之后乌松本人才知道自己的作品获选,当他在7月29日第一次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时受到热烈的欢迎,当地的澳大利亚妇女周刊甚至将其比作好莱坞明星贾利·古柏。。乌松此行还带来他在丹麦所制作的悉尼歌剧院木制模型,这个模型被放置在悉尼市政厅内。模型和悉尼歌剧院的最终造型有不小的差别,它采用的是更为奔放的抛物线屋顶,这个设计因为建造难度过大在后来的建造过程中被修改。为了筹措建造悉尼歌剧院的资金,卡希尔开始发行悉尼歌剧院的彩票。1958年3月,乌松和丹麦结构工程师艾拉普(Ove Arup)再次拜访悉尼,他们发表名为红皮书的悉尼歌剧院初步设计方案。

雪梨歌劇院 Description

悉尼歌劇院(Sydney Opera House)位於澳洲悉尼,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,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、悉尼市的標誌性建築。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·乌松,建设工作从1959开始,1973年大剧院正式落成。在2007年6月28日这栋建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为世界文化遺產,從落成到列入僅間隔34年,為少數20世紀落成建築物列入世界遺產的例子。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(Bennelong Point),其特有的帆造型,加上作为背景的悉尼港灣大橋,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。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遊客前來觀賞這座建築。 悉尼歌劇院主要由兩個主廳、一些小型劇院、演出廳以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。兩個大廳均位於比較大的帆型結構内,小演出廳則位於底部的基座内。其中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,最多可容納2679人。設計的初衷是把这个最大的厅堂建造成為歌劇院,後來設計改動了,甚至已經完工的歌劇舞台被推倒重建。音樂廳内有一個巨大的管風琴,是由羅納德·沙普(Ronald Sharp)於1969年至1979年製造的。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管風琴,由10, 500根風管組成。主廳中較小的一個才是歌劇院。由於當初是將較大的主廳設計為歌劇院,小廳被認為不太適合做大型的歌劇演出,舞台相對較小而且給樂隊的空間也不便於大型樂隊演奏。其他附屬設施則包括戲劇院、影院以及攝影室。建造历史缘由建造悉尼歌剧院的计划始于1940年代,战后的悉尼并没有专门场所用于音乐、戏剧表演。悉尼音乐学院的院长尤金·古森斯(Eugene Goossens)游说政府建造一个能够表演大型戏剧作品的场所。当时进行戏剧表演的场所悉尼市政厅对于戏剧表演来说太小了。在1954年,古森斯成功取得新南威尔士州总理约瑟夫·卡希尔(Joseph Cahill)的支持,卡希尔要求要求设计一个专门用于歌剧的剧院。尽管卡希尔曾想将其建得离位于CBD西北方的温耶德火车站(Wynyard railway station, Sydney)更近一点,古森斯却坚持将歌剧院建在便利朗角(Bennelong Point)上。卡希尔于1955年9月13日发起歌剧院的设计竞赛,共收到来自32个国家的233件参赛作品。参赛作品的规定是必须有一个能容下3000人的大厅和一个能容下1200人的小厅,两个厅都有不同的用途,包括歌剧,交响乐和合唱音乐会,大规模的会议,讲座,芭蕾舞演出和其他演讲。评选委员会的成员包括:英厄姆·阿什沃思(Ingham Ashworth)、科布登·帕克斯(Cobden Parkes)、莱斯利·马丁爵士(Leslie Martin)和埃罗·沙里宁。本来评委们已经选出若干件候选作品,然而因故迟到的美国设计师埃罗·沙里宁却从淘汰的作品选出约恩·乌松潦草的设计图。1957年1月29日,约瑟夫·卡希尔在新南威尔士州州立美术馆宣布丹麦设计师约恩·乌松赢得竞赛5, 000英镑的奖金,第二和第三名则分别为马里兰(J. Marzella)、波依斯万(Boissevain)及其搭档奥斯蒙德(Osmond)。此时的乌松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家居住宅设计师,悉尼歌剧院是其第一座公共建筑。乌松1956年在斯德哥尔摩旅行时从一份建筑杂志上得知这个建筑竞赛,在尚未造访过悉尼的情况下,凭借着几个悉尼姑娘对家乡的描述就绘制出这份设计图。直到6个月之后乌松本人才知道自己的作品获选,当他在7月29日第一次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时受到热烈的欢迎,当地的澳大利亚妇女周刊甚至将其比作好莱坞明星贾利·古柏。。乌松此行还带来他在丹麦所制作的悉尼歌剧院木制模型,这个模型被放置在悉尼市政厅内。模型和悉尼歌剧院的最终造型有不小的差别,它采用的是更为奔放的抛物线屋顶,这个设计因为建造难度过大在后来的建造过程中被修改。为了筹措建造悉尼歌剧院的资金,卡希尔开始发行悉尼歌剧院的彩票。1958年3月,乌松和丹麦结构工程师艾拉普(Ove Arup)再次拜访悉尼,他们发表名为红皮书的悉尼歌剧院初步设计方案。

More about 雪梨歌劇院

雪梨歌劇院 is located at Sydney, NSW, Australia
http://www.sydneyoperahouse.com/